大燕小说

大燕小说>帝秦设计师 > 第90章 道墨法之变(第1页)

第90章 道墨法之变(第1页)

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,并非简单的你对我错,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理论。

像孟子的性善论其实并不是说每个一人都性善,而是一定的标准。

这个标准便是是否具有“四端”,也即“仁之端(恻隐之心)”。。。

雨声淅沥,打在议事亭的檐角上,溅起细碎水雾。那支从西域归来的商队正躲在亭下避雨,领头的老者解下背囊,取出一卷用油布层层包裹的拓本,轻轻摊开在石桌上。墨迹未褪,正是《政务公开榜》的复刻??田亩登记、赋税明细、官道修缮进度,乃至边境军粮调拨数目,皆列其上。几个孩童围拢过来,指尖小心翼翼地抚过那些字迹,仿佛触摸的是某种神秘而庄严的符文。

“这上面写的,是真的吗?”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仰头问。

老者笑了,眼角皱纹如沟壑纵横:“十年前,我走过这条道时,关卡小吏一句话就能扣你三天货资。如今呢?他们得拿出这张榜来,一条条对给你看。若有一处不符,你可持萤石令直报监察院。”

旁边一名青年商贩接过话头:“我在岭南见过更厉害的。去年夏涝,地方官瞒报灾情,想私吞赈粮。结果第二天,就有监察员带着百姓翻账册,第三天‘镜渊警示令’就发到了全国。第五天,那官员已经被押去修渠了。”

众人唏嘘不已,唯有小女孩仍盯着拓本末尾那一行小字:**“凡我子民,皆有权知政事。”**

她不懂什么叫“权”,也不明白为何普通人竟能过问官家事务。但她记住了这句话,像当年那个拾起残碑的少年一样,把种子埋进了心里。

与此同时,在咸阳南郊的旧宅废墟中,王昭独自伫立于李念生前最后居住的小院。屋舍早已不复修葺,唯有那块铭刻民权的石碑依旧挺立,青苔爬满了“言论”二字,却压不住其下的锋芒。他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手札??是李念临终前亲笔所书的最后一份备忘录,从未示人。

翻开第一页,只见一行墨迹遒劲:

>“制度若不能自我修正,则必成枷锁;

>权力若无持续监督,则终将腐化。

>故‘镜渊’非一时之策,乃百年之火种。

>吾死后,当设‘轮值评议会’,由各地监察员每三年推选九人,共掌中枢信息调度之权。防一人独断,亦防群氓乱政。”

王昭指尖微颤。他知道,这是李念为“镜渊”留下的第二道保险。此前系统虽分散运行,核心指令仍握于李念一人之手。如今这位设计师已逝,若不尽快建立新的权力制衡机制,“镜渊”极可能沦为新一代权臣操控的工具,或因内斗而四分五裂。

他当即命人秘密传讯三百玄镜监察员,择吉日于骊山别院旧址召开首次轮值大会。地点特意选在此处??那场大火烧毁了讲堂,却未能焚尽信念。

七日后,夜色深沉,骊山脚下薄雾弥漫。三十六名代表悄然抵达,皆是从各地遴选而出的骨干:有曾在雁门关随军记录战况的盲眼老兵,有揭露江南盐铁走私案的女官苏婉儿,还有来自辽东边陲、以渔猎为生却精通律法的胡族青年阿勒坦。他们胸前玄镜令牌在月光下泛着幽蓝光泽,如同星火汇聚。

王昭立于残垣之上,声音低沉却清晰:“今日我们重聚于此,并非为了缅怀过去,而是决定未来。李大人留下遗训:‘镜渊’不可私有,不可垄断,更不可沉默。现在,请诸位表决??是否成立‘轮值评议会’,并启用‘终钥’激活新一级权限?”

全场肃然。

片刻后,苏婉儿起身,嗓音清亮:“我赞成。但有一个条件:终钥开启后,必须同步公开李大人生前设计的‘反向制约协议’??即任何监察员一旦被查实滥用职权,不仅会被剥夺身份,还将成为全民公审的对象,其罪行永久录入‘镜渊记忆库’,供后人查阅。”

众人动容。

阿勒坦紧随其后:“我还提议增设‘平民听证席’。每年春秋两季,各地须开放一场面向普通百姓的镜渊汇报会,由监察员当众述职,接受质询。否则,我们与旧官僚又有何异?”

掌声渐起。

最终,投票结果为三十三比三通过决议。王昭缓缓取出玉匣,将那枚纯金“终钥”插入沙盘中央的凹槽。刹那间,一道微弱光芒自地底升起,沿着预先埋设的萤石线路蔓延四方,仿佛沉睡的血脉再度搏动。

“星链网络升级完成。”一名技术影卫低声报告,“新协议已注入所有令牌,‘反向制约’模块启动,历史数据加密备份至三百节点。”

王昭点头,随即宣布第一条新政:**即日起,全国所有九卿级官员的年度述职报告,必须附带由当地监察员签署的廉洁评估书;无此文件者,不得入宫觐见。**

消息如风掠原野,不出十日便传遍郡县。

朝堂震动。

太尉府内,几位老臣怒拍案几:“这是要架空朝廷!一群布衣出身的毛头小子,凭什么评判我等功过?”

然而抗议尚未形成合力,第一份评估书已然送达??对象竟是当朝左丞相赵元礼。

书中列举七大疑点:其子在蜀郡低价强购良田三百顷;其弟任河东盐监期间,三年内上报损耗率高达四成;更有证人指认其亲信幕僚收受楚地豪商贿赂,干预科举名额分配。每一项皆附有账册影印、证人口供及时间线图谱,逻辑严密,证据确凿。

赵元礼勃然大怒,上奏控诉“监察越界,构陷重臣”。

始皇览毕,未置可否,只批了一句:“既有人举报,便该彻查。着御史台会同‘轮值评议会’联合审理,七日内具奏。”

七日后,调查属实。

始皇下诏:赵元礼罢相,贬为庶人,全家迁往岭南垦荒;其子、弟一并革职查办;涉案幕僚斩首于市。

诏书下达当日,长安街头万人围观《政务公开榜》,争相阅读此案全过程披露。有人高呼:“原来宰相也会倒!”孩童们嬉笑着传唱新编童谣:“玄镜照高堂,贪官不敢藏。昨夜灯下走,今朝狱中忙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