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雪岭连星宿,丝路接大荒;
火铳为节拍,驼铃作宫商。”
藏语:
“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…”
回鹘语:
“T?ngriyarliqasar,Songbodqolu?…”
波斯语:
“Yeknūrbarjahān,yekqānūnbarhaft?alq…”
歌声与乐声在穹顶琉璃镜间回旋,映出无数光点,像银河落入人间。
合奏至高潮,沈括命人以雪水调弦——
雪水温度恒定零度,以之润弦,可使音律稳定。
乐手们以玻璃瓷灯为“音灯”:灯焰高为“清”,灯焰低为“浊”。灯芯以藏红花浸鲸脑油,焰色青碧,高低随乐声起伏,观众可凭灯色辨音准。
一曲终了,灯焰齐落,雪水复平,琉璃镜中映出三百张不同颜色的脸,却同露微笑。
章衡高举龟兹律管,朗声宣布:
“自今日起,龟兹乐改十二均二十西调,定名《同明大律》。
凡行商、戍卒、牧人、僧侣,皆以此律为节。
火铳为鼓,驼铃为钟,雪水为弦,玻璃灯为尺。
律在,则丝路在;律灭,则丝路灭。”
合奏毕,忽闻斥候急报:
——西夏残部“铁鹞子”千骑,自北天山口突入,距高昌三十里。
章衡当即命三百乐手转“乐阵”为“战阵”:
——羯鼓手转鼓为盾,鼓面覆牦牛皮,可挡箭;
——筚篥手以银管为矛,管头削尖;
——竖琴手以琴弦为绊马索;
——火铳手则列三排,前排蹲射,后排立射,三排轮发。
乐棚北十里,铁鹞子千骑踏雪而来,马蹄卷起雪雾,如黑云压境。
章衡立于乐棚顶,以龟兹律管为令,吹出“破阵”长音。
音起,火铳第一排齐射——
“砰——”
铅丸撕裂雪幕,铁鹞子前锋十骑应声落马。
第二排火铳再起——
“砰——”
雪雾中血花西溅,铁鹞子阵脚大乱。
第三排火铳未发,羯鼓手己擂鼓为号,鼓声如雷,三百步跋子挺鼓为盾,筚篥手挺管为矛,冲入敌阵。
铁鹞子从未见过以乐为兵的阵势,惊惧之下,掉头北遁。
雪地上留下三百余匹无主战马,马鬃上犹挂宋军玻璃瓷灯残片,灯火在雪里忽明忽暗,像一串未完成的音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