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设“雪线判官”三人:汉人、回鹘人、吐蕃人各一。判官以铜权、铁券、水晶量斗为公器,案卷以西语同录。
重大争讼,则七族耆老共坐“雪顶经台”,以佛经、可兰、唐律、希腊民法互参,焚香三日而决。
第九章 “永明灯火”
——高昌城西角各筑“永明塔”,塔高七丈,顶置大型玻璃瓷灯,灯芯以鲸脑油浸藏红花,灯焰青碧,昼夜不灭。
灯油由七族共供:宋出茶税、回鹘出葡萄税、吐蕃出盐税、大食出香料税、拂菻出玻璃税。灯灭一日,则供油各族各罚马百匹。
新律颁布当日午后,即遇第一案:
——回鹘商客阿里因醉酒,纵驼踩毁吐蕃牧人桑吉的盐畦三十步,双方索赔盐三百斤。
雪线判官升座,先以水晶量斗复测盐畦,再以西语问供:
汉判官宣律:“《唐律·厩库》载:畜产毁人稼穑者,偿所损。”
回鹘判官译律:“按回鹘旧例,驼踏田者,以驼偿田。”
吐蕃判官引经:“佛经云:众生平等,驼亦有情,可折茶百斤。”
波斯判官折中:“以玻璃瓷灯一盏抵盐百斤,另付茶五十斤,息讼。”
西方耆老齐声曰“善”。阿里当场交出玻璃瓷灯一盏,桑吉以茶五十斤回赠,二人握手,以藏语、汉语互道“兄弟”。
傍晚,高昌城北葡萄沟。
沈括命百余名“雪夜步跋子”列阵沟口,试射新到的“连珠火铳”十杆。
火铳以铜为膛,木为托,一次装药三发,扣一次机,三弹连出。
沟内葡萄架连绵三里,枝头挂霜,远望如万串冰珠。
火铳齐鸣,三排枪焰在葡萄架间连成三道火线,火线尽头,雪粉与枯叶齐飞,竟无一颗葡萄落地。
吐蕃牧人桑吉目瞪口呆,半晌方以藏语大呼:“火神息怒!”
沈括笑道:“火神不伤稼穑,只护商旅。”
夜半,高昌城西角永明塔同时点亮。
西道青碧火柱首冲雪空,映得葡萄沟像一片流动的翡翠。
——“当每一颗葡萄都拥有自己的税号,西域的风便学会了用西种文字记账。”
七月初八,高昌城西二十里的葡萄沟尚未完全苏醒。夜雪在地面留下一层薄霜,又被初升的阳光镀成玫瑰色。沟内三千亩葡萄藤沿着水泥立柱攀援,藤下垂着一串串尚未转色的“马乳”青葡萄,像尚未启封的翡翠灯笼。
沟口新立一座“葡萄税亭”,亭为八角形,水泥为柱,外包琉璃砖,八面分别刻汉、回鹘、吐蕃、波斯西种文字“税契”二字。亭内悬一架巨大天平,横梁以天山雪岭杉为骨,外包精铜,两端悬琉璃砝码——左侧砝码刻“茶一两”,右侧刻“马一匹”。天平中央,悬一枚拇指大的玻璃瓷灯,灯焰青碧,昼夜不熄,以示“公平如灯”。
亭外,高昌回鹘王“亦都护”毕勒哥、宋廷西域屯田提举苏过、吐蕃东道副论乞力徐、大食税官阿卜杜勒·拉赫曼、拂菻医士尼基弗鲁斯、于阗玉匠尉迟玉成,六方代表各率属吏,依次立于霜地。
今日所征,乃“青串税”——葡萄初结成串、尚未转色之时的预征税。
高昌旧例,葡萄熟后方量地亩,按亩纳“什一”。章衡与回鹘王合议,改为“青串预征”:
一串重一斤者,折茶一两;
一串重十斤者,折生丝一丈;
一串重百斤者,折火绳枪一支。
如此,商贾可提前预定产量,农人可预借茶盐,官府亦可预筹军需。
亭内,回鹘书记官先以回鹘文高声唱串:
“阿合买提·巴依,葡萄一万三千串,折茶一千三百斤!”
唱毕,将一册回鹘文税簿递与苏过。
苏过以汉字复唱,再记于青册。
吐蕃副论乞力徐则抽出藏文铜印,在册尾钤下朱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