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燕小说

大燕小说>安史之乱:我手握十万兵马 > 第139章 雨夜拆棋谁执黑子(第2页)

第139章 雨夜拆棋谁执黑子(第2页)

陈砚舟心中一紧,以为赵襦阳终究要行险棋,正要开口劝谏,却听赵襦阳继续说道:“仪仗队,不列一名甲兵,不设一杆旌旗。只从城中寻德高望重的老农百人,伶俐可爱的童子五十。让他们备好车马,持五谷与新编的《河北民谣》鼓词,西出井陉道,迎候太上皇圣驾。”

陈砚舟彻底愕然。

他怔怔地看着赵襦阳,喉头滚动,许久才吐出一句话:“节帅,这……这不是迎接天子的仪仗,这是迎接远归的亲长啊!”

“问得好。”赵襦阳的目光穿透雨幕,望向遥远的西方,那里是长安,也是凤翔的方向。

“我正要让长安那位新君,让天下所有盯着恒州的人都看清楚——我赵襦阳要迎的,是一位退位之君,是河北百姓感念其恩的故主。而不是一位,能号令兵马的掌兵之主。”

与此同时,城东的一条暗巷内,血腥味与雨水味混杂在一起,令人作呕。

裴玉筝左臂的伤口还隐隐作痛,但她握刀的右手却稳如磐石。

她亲率一队玄甲营精锐夜巡,竟真的撞上了意料之外的猎物。

两名黑衣人被死死按在泥水里,从他们身上搜出的东西,让周围的空气都为之凝固——一枚刻着“凤翔行在”字样的腰牌,以及数个沉甸甸的火油包。

审讯在巷子深处一个废弃的磨坊里进行,手段谈不上温和。

很快,两个硬汉便被撬开了嘴。

他们竟是永王李璘的残党,兵败后流窜于河北,受神秘人重金收买与蛊惑,计划在赵襦阳的迎驾队伍出发后,于途中纵火焚烧。

如此一来,便可将“阻驾弑亲”的滔天罪名,死死地扣在赵襦阳的头上。

“押去大牢,明正典刑?”副将低声请示。

“不。”裴玉筝擦去刀上的血迹,眼神冷冽,“杀了他们,他们就只是两个刺客。活着,才能变成证人。”她思索片刻,下令道:“把人押到醉仙楼后院,交给苏湄姑娘。告诉她,以‘安置流民’的名义,给他们换上寻常衣服,改换身份,编入最近要出关的商队做护卫。派我们的人盯紧了。我要让这些想置节帅于死地的刺客,变成节帅的活证,在最需要他们开口的时候,亲口说出真相。这比杀一百个人都有用。”

九月十八,黎明。

持续了两日的秋雨终于有了停歇的迹象。

天光自云层罅隙中艰难地透出,将恒州城染上一层铅灰色的光。

赵襦阳登上城中鼓楼的最高层,手中握着一封刚刚由信鸽送达的灵武密信。

信上的蜡封完好,火漆印着代表肃宗的特殊徽记。

信的内容简短而明确:肃宗己遣中使杜鸿渐前往凤翔“恭迎圣驾”,并特意在信末加了一句,语气不容置喙:“河北路途遥远,兵事繁重,不必遣使远迎。”

这是皇帝的首接命令。是警告,也是试探。

赵襦阳看着信,忽然低声笑了起来。

他将那封来自帝国权力中心的密信,随手投入身旁的火盆。

信纸遇火,瞬间卷曲,化作一团橘红色的火焰。

火光映照着他的脸,也映照着一旁神情肃穆的陈砚舟。

“节帅,陛下有旨……”

“他不让去,我们偏要去。”赵襦阳打断了他,声音平静却蕴含着不容动摇的力量,“但去的不是我的兵,也不是我的使。是恒州的百姓。”

当夜,一支奇特的队伍在暮色中悄然驶出恒州西门。

没有刀枪剑戟的寒光,没有旌旗招展的威势。

只有一百名满面风霜的老农,五十名眼神清澈的童子,和数十辆装载着谷物与民谣卷轴的牛车。

每一辆车的车辕上,都用隶书记着一行朴拙的文字:恒州子民,迎太上皇归家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