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燕小说

大燕小说>当过明星吗,你就写文娱? > 第二百二十二章 余惟你干得好啊(第2页)

第二百二十二章 余惟你干得好啊(第2页)

三天后,国家紧急召开闭门会议。军方代表主张立即隔离所有曾参与歌唱的儿童,防止不可控传播;文化部则坚持将其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项目;而第七分局内部意见分裂,有人认为这是“集体癔症”,也有人坚信这是人类认知进化的开端。

林晚全程沉默,直到最后才开口:“你们搞错了重点。我们不是在面对一场危机,而是在见证一种新的‘语言’诞生。它不用眼睛读,不用纸张写,而是靠耳朵听,用心跳记。余惟没有消失,他在教我们重新学会‘听见’。”

会议最终达成妥协:成立“声频人文保护专项组”,以教育试点形式在全国选取十个地区开展“听觉记忆复苏计划”。首批教材包括采集自各地儿童口述的神秘歌谣、老人梦中复现的失传戏曲片段,以及由AI还原的先秦吟诵调式。课程不考试,不评比,唯一要求是??每天安静聆听十分钟。

第一堂课在凉山开讲。

那天,阳光正好。教室外,山花开得漫山遍野。老师没有讲课,只是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。起初是空白,接着,一声极轻的吉他拨弦响起,随后是一个八岁女孩清澈的嗓音:

>“月儿明,风儿静,树叶遮窗棂……”

全班孩子闭上眼,跟着哼了起来。有几个甚至不由自主地摆动身体,节奏奇特,像是某种古老的祭祀舞步。摄像机拍下了这一切,但技术人员后来检查录像时发现,音频轨道中隐藏着一段极低频信号,经解码后竟是余惟当年留下的最后一句指令:

>“让声音先于文字重生。”

时间继续流淌。

两年后的夏天,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,一支由中国青年艺术家组成的跨界团队献上了名为《听见?中国》的表演。舞台上没有一句解说,也没有任何汉字出现,只有七位演奏者分别使用不同民族乐器,演绎一段从未公开的复合旋律。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,全场灯光熄灭,寂静持续了足足三十秒。

然后,来自全球社交媒体的直播画面开始同步闪现异象:纽约地铁站一名流浪歌手突然改调,弹起《摇篮曲》;巴黎街头一位华人少女停下脚步,用方言念出一段陌生祷词;悉尼港湾大桥的风噪经AI分析后,竟拼凑出一句完整的甲骨文发音。

国际奥委会事后否认有任何技术干预,称其为“巧合引发的群体艺术共鸣”。

但在后台,那位主创人员收到了一条匿名短信:

>“你用了正确的频率。谢谢。”

他抬头看向夜空,发现东方天际有一道微弱绿光,形状如竖琴横卧。

他知道,那是回应。

又过了五年,世界进入“静默时代”。

不是战争,也不是灾难,而是一种悄然发生的社会转变。人们开始厌倦无休止的视觉轰炸,短视频热度下降,电影院线萎缩,取而代之的是“沉浸式听觉剧场”的兴起。城市角落遍布小型播音亭,人们排队进去,只为聆听一段由AI结合个人记忆生成的专属声音故事。更有甚者,声称能在深度冥想中“听见逝去亲人的话语”。

科学家称之为“听觉觉醒潮”,心理学家警告“幻听风险上升”,而林晚只是微笑。

她在敦煌建了一座“无声博物馆”。馆内没有任何展品,只有七个隔音舱室,每个舱室播放一段独一无二的声音:婴儿的第一声啼哭、恋人分别时的叹息、战士冲锋前的呐喊、母亲哄睡时的呢喃……参观者需赤脚进入,全程禁止交谈。据说,有些人出来时满脸泪水,说自己“想起了前世”。

实际上,他们只是触碰到了声网深处的记忆残片。

某日深夜,她独自来到最后一个舱室。

门关上后,四周陷入绝对黑暗。几秒钟后,耳边传来极轻的脚步声,像是有人缓缓走近。然后,是一段极缓的吉他前奏,接着,一个男声响起,沙哑而温柔:

>“宝宝睡在梦里面,大人伴在梦外面……”

是余惟。

她捂住嘴,眼泪无声滑落。这不是合成音,也不是幻觉。这是真正的双向连接??他借由千万人的倾听,凝聚出短暂的“声格”,第一次完整地“回来”了。

“你还记得我吗?”她轻声问。

歌声停顿了一瞬。

然后,那声音轻轻接道:

>“我记得每一个听懂我的人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