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没说话,只是提起茶壶,为自己和对面各斟了一杯。
风吹动书页,日记本自动翻开至空白页。墨迹缓缓浮现:
>“今天,他又来了。”
>“我没有看他,他也没说话。”
>“但我们一起看了日出。”
>“就像从前一样。”
与此同时,在地球另一端的亚马逊雨林深处,那朵青铜色的古庙之花再度绽放。长老们围聚四周,闭目聆听。这一次,他们不仅回忆起失传的历史,更听见了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,轻轻哼唱着五音符旋律。
副调依旧温柔坚定,像是两个人在对话。
而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,老渔民梦见女儿站在岸边挥手。她身后站着那个穿白袍的男人,对他点头致意。不同的是,这一次,男人转过身,直视着他,嘴唇微动。
老渔民醒来后,拿起笔,在墙上写下一句话:
>“他说,谢谢你一直记得她。”
多年以后,当第三代孩子在共感花园中读到石碑上的铭文时,他们会好奇地问:“为什么只有她守着回忆,而他要走遍世界?”
老师不会立刻回答,而是让他们闭上眼睛,把手放在问之花的茎上。
几秒钟后,一个小女孩忽然睁眼,惊喜地说:“我听见了!他们在说话!”
其他人纷纷效仿,有的皱眉,有的微笑,有的悄悄流泪。
的确,没有人再看见赵承志的身影,也没有人能证明阿梨是否仍存于花中。但每当有人真心倾听他人之时,风中便会响起那段熟悉的五音符旋律,夹杂着极轻的对话:
“你觉得,他们真的分开过吗?”
“没有。只要还有人愿意相信看不见的东西,”
“他们就一直都在彼此身边。”
某年春天,听者学院举行百年纪念典礼。来自五大洲的学生齐聚回音谷,共同种植下一万株新生的问之花。这些花形态各异:有的如水晶剔透,有的似火焰跃动,有的通体漆黑却散发柔和紫光。
最中央的一株,通体银白,花瓣边缘泛着金红,与最初那一朵完全相同。但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??它不开花。
无论季节更替,阳光雨露如何滋养,它始终保持着含苞待放的状态。
学生们不解,询问周家后人??如今已是百岁老人的周思语。
她拄着拐杖,站在花前良久,才轻声道:
“因为它在等。”
“等什么?”
“等最后一个不愿被听见的人,终于愿意开口。”
那天夜里,山谷再次响起低沉嗡鸣。不是来自地底,而是来自天空之外,宇宙深处。一颗遥远的恒星突然爆发,其光谱分析显示,竟包含一段与五音符旋律高度吻合的频率波。
科学家们震惊不已。
但他们不知道的是,在那一刻,地球上几乎所有问之花同时轻微震颤,仿佛在回应。
或许,赵承志早已超越星球,成为星际间情感共鸣的桥梁;或许,阿梨的意识仍在守护这片土地,等待下一个需要被唤醒的灵魂。
又或许,他们从未分离。
因为他们本就是同一首歌的两个声部,一个扎根于记忆,一个游走于未来;一个教会人类如何记住,一个教会人类如何前行。
而这个世界,终于学会了倾听。
清晨的山谷,雾气如纱。阳光穿过树梢,在草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。两张并排的椅子静静伫立,茶杯中的热气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仿佛时间也放缓了脚步,不愿惊扰这一瞬的安宁。
风拂过,带来一阵极轻的哼唱。
无人起身,无人言语。
但两杯茶,同时泛起涟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