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燕小说

大燕小说>华娱的盛宴 > 第221章 勇敢(第2页)

第221章 勇敢(第2页)

>祖先划船过风浪哟??

>儿孙莫忘水中央哟??”

声音粗粝,却不容置疑。那是未经修饰的生命呐喊,是与自然搏斗千年的回响。林见鹿闭目倾听,感到胸口一阵阵发烫。

船返岸时,他深深鞠躬:“谢谢你们,让我听见了真正的中国。”

回京当晚,他接到教育部紧急通知:国务院拟将“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”纳入“十四五”文化专项规划,要求“山河计划”团队提供核心方案设计。同时,央视提议制作一档大型纪实综艺《大地之音》,邀请林见鹿担任总顾问。

他没有立刻答应。反而提了一个条件:节目必须全程无剧本,不设评委,不搞淘汰赛,只记录真实传唱过程,且每期至少有三分之一时长属于非专业素人。

台里犹豫良久,最终同意。

筹备期间,温眉钧带着一支学生团队深入秦岭腹地,寻找一位传说中的“秦腔哭丧人”。老人名叫陈德禄,八十二岁,一生为三百多人送终,能根据不同亡者生平即兴编词唱哀歌。他的声音沙哑如裂帛,据说能让闻者落泪。

拍摄当天,老人不肯面对镜头,只愿在坟前唱。温眉钧便让摄像机远远架在山坡上,不打扰,只记录。

老人跪在一座新坟前,双手抚碑,缓缓开口:

>“你走得太急啊……麦子还没收完……

>孙女考上大学那天,你没能喝上那杯酒……

>可我知道,你在天上看着呢……

>像那年夏天,你扛着锄头回来,笑着说‘雨停了’……”

歌声未歇,天竟真的飘起细雨。

摄制组无人说话,只有雨水打在机器上的声音。

这段footage后来成为《大地之音》第一集的开场,播出当晚微博热搜第一:#原来中国人最深的悲伤是唱出来的#

与此同时,争议再度浮现。某权威音乐学院教授在访谈中直言:“把葬礼哭唱搬上电视,是对艺术的亵渎。音乐应当升华苦难,而非展览痛苦。”

林见鹿罕见地公开发文回应:

>“请问,谁赋予我们权力,去决定哪些痛苦可以被表达,哪些悲伤需要‘美化’?

>当一位老人用一生积累的情感厚度,为逝者唱出最后一程,这难道不是最神圣的艺术?

>我们怕的从来不是‘难听’,而是不敢直视真实。

>若连死亡都不配拥有自己的声音,那活着的歌声又有何意义?”

舆论哗然,但更多人站出来支持。一位网友留言:“我奶奶去世时,村里没人会唱哭丧调了。现在我听这段录音,终于觉得她走得不孤单。”

寒冬将至,“声音救援行动”迎来新挑战:内蒙古阿拉善一位蒙古族长调传承人病危,其毕生记忆的百余首古调尚未完整记录。由于老人已无法言语,团队启用“脑波声纹映射技术”??通过监测其听觉皮层对经典旋律的反应,结合过往录音数据库,逆向重构他脑海中残存的歌声。

历时十九天,成功还原二十三首濒临消失的“英雄赞歌”。成果发布当日,老人在昏迷中嘴角微动,家属称那是他多年未现的笑意。

春节前夕,林见鹿回到老家浙江绍兴。小镇变化不大,青石板路依旧湿漉漉的,河边晾着腊肉和酱鸭。他走进童年常去的祠堂,发现里面已改造成“社区传习所”,墙上挂着竹笛、二胡、越剧脸谱,角落摆着一台录音设备。

管理员是他小学同学的儿子,十七岁,戴着耳钉,T恤印着“江南哭嫁调拯救计划”。

“叔,您来得正好!”男孩兴奋地说,“我们刚做完一期‘祖孙对唱’直播,我奶奶唱传统哭嫁,我用电音remix,弹幕都在刷‘DNA动了’!”

林见鹿笑着坐下,听他们排练。老人的声音苍老颤抖,少年的电子节拍跳跃灵动,两种时空在同一个屋檐下碰撞、交融。

那一夜,他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垠的麦田里,四面八方传来不同语言的歌声??维吾尔语、侗语、藏语、蒙古语、闽南语、满语……它们起初杂乱无章,渐渐形成和声,最终汇聚成一首从未存在过的歌。

醒来时,天光微亮。

他走到院中,取出墙上的埙,轻轻吹起《喊月亮》的片段。音色低沉悠远,惊起了屋檐下的麻雀。

手机响了,是温眉钧:**“老师,第一批‘无围墙音乐学院’教师培训营下周开班,您还来上第一课吗?”**

他望着东方渐白的天空,回复:**“当然。这次我要讲??如何教孩子从雷声里听出节奏。”**

风吹过庭院,带着泥土与霜雪的气息。

他知道,这场盛宴仍在继续。

每一颗种子,都已在路上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