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燕小说

大燕小说>三国:朕,袁术,大汉忠良 > 第三百三十七章 不复此仇枉作人今覆伪齐告英灵(第2页)

第三百三十七章 不复此仇枉作人今覆伪齐告英灵(第2页)

十年光阴再度流转。

此时的大汉文治联邦,已不再是当初偏安江南的孤影政权。从岭南雨林到漠北草原,从巴蜀深山到东海渔岛,九百座义塾如星辰散布,三百万学子每日诵读同一套教材。报纸遍布城乡,《定陶公报》《洛阳学刊》《江南科技报》等数十种刊物自由发行,百姓可在茶馆酒肆公开议论朝政。甚至连监狱都变了模样??囚犯不再单纯劳役,而是必须接受基础教育,识字达标方可减刑。有人讥讽:“此非牢狱,乃另类学堂。”监狱长却正色道:“正是如此。罪源于愚,救之道在知。”

最令人唏嘘的是曹丕的“悔思斋”。

那间小小的讲堂早已扩建为“许昌文理书院”,吸引四方学子前来求学。曹丕亲自授课,主题皆围绕“权力与责任”“战争与代价”“统治与服务”。他常对学生说:“吾一生最大错误,便是以为坐在龙椅上就是最高贵的人。直到看见南方邮差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送信上门,才明白真正的高贵,是服务于他人而不自矜。”

他去世前一年,写成《政鉴录》十卷,系统反思三代兴衰,特别推崇袁术晚年政策,称其“以柔克刚,以文代武,实乃拨乱反正之大道”。书成之日,他命人将其抄录百部,分赠南北各大学堂,并附言:“愿后人读此书时,不再问谁胜谁负,而能思考何种制度能让最多人活得有尊严。”

岁月无声,润物无形。

又是一个春天,定陶政学堂迎来新一批实习生。他们是刚从各地师范学堂毕业的年轻人,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出头,脸上还带着青涩与热忱。带队老师指着门前那块“薪尽火传”的青石,轻声讲述章会与袁术的故事。

一个女孩听完,举手问道:“老师,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,真的能改变世界吗?有时候我觉得,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。”

老师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带她走到博物馆后园。那里有一片特殊的树林,树下埋着每位故去教育者的骨灰。每一棵树旁立着一块小碑,刻着他们的名字与一句话。

在一棵桃树下,碑文写着:“我只是不想让孩子冬天挨饿。”??柳芸

在另一棵槐树旁:“我把最后一本课本塞进女儿怀里,自己死在逃难路上。”??无名母亲

再往前,是一株松树,碑上只有两个字:“继续。”

老师说:“你看,他们当年也问过同样的问题。可今天,你我站在这里,读着他们留下的书,走着他们铺的路,说着他们教会我们的道理??这就是答案。”

女孩低头沉思,忽然笑了。第二天清晨,她自愿报名前往最偏远的武陵山区任教。临行前,她在日记本上写道:“我不确定能否成为英雄,但我知道,只要我还愿意教一个孩子认一个字,文明就不会灭亡。”

数月后,武陵山中传出喜讯:第一个山村女子考上了州级师范。录取通知书送到那天,全村杀猪宰羊庆祝。女孩的父亲??一位从未上过学的老猎人??颤抖着接过通知书,让孙子一字一句读给他听。听到“恭喜您被正式录取”时,他突然跪倒在地,朝着南方深深叩首。

乡吏不解:“公何故行此大礼?”

老人泪流满面:“我拜的不是朝廷,是我女儿终于走出了这座大山。从此以后,我们家的名字,也能写进书里了。”

风依旧吹过长城,穿过田野,掠过学堂的屋檐。

书声琅琅,如溪流汇海,绵延不绝。

某夜,皓月当空,洛阳太学的一群学生聚于“新生林”畔讨论哲学。有人问:“什么是文明?”

一人答:“是城墙高筑,甲兵犀利。”

另一人摇头:“是礼乐昌盛,典籍浩繁。”

第三人沉吟良久,望向星空,缓缓说道:“文明,是一个母亲宁愿自己饿着,也要把最后一口饭喂给孩子;是一个陌生人冒着杀头风险,把一本《千字文》藏进柴堆;是千万普通人明知前路艰难,仍选择相信善良与知识的力量。”

众人默然。

许久,有人轻声接道:“所以,袁术从未死去。他活在每一间亮着灯的教室里,活在每一个学会写字的孩子眼中,活在每一次人们选择宽容而非仇恨的瞬间。”

月光洒落,桃树轻摇,仿佛回应着这朴素而深刻的真理。

而在遥远的未来,当考古学家发掘出这个时代遗留的课本、账本、家书、试卷时,他们会惊讶地发现:这个时代的伟大,不在于征服了多少土地,而在于它终于让普通人拥有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。

而那句镌刻在无数石碑、校训、旗帜上的八个大字,始终静静伫立,穿越时空??

**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。**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