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燕小说

大燕小说>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> 第612章 我是软饭男祁讳理直气壮恬不知耻(第1页)

第612章 我是软饭男祁讳理直气壮恬不知耻(第1页)

夜晚

瓦尔扎扎特城内,一座还不错的酒店。

这里是剧组的驻地,和王多鱼一样,祁讳让剧组包下了整个酒店。

不过,和王多鱼不同,这酒店可不算豪华,祁讳也没有反向砍价。

而是提了一嘴摩。。。

雨水顺着图书馆斑驳的屋檐滴落,在窗台上敲出断续的节奏。那本《西游记》静静躺在儿童阅览区最靠墙的木架上,书脊泛黄,边角卷起,封面上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”几个字早已褪色。可就在雨声间隙,它忽然发出声音??不是从音响,也不是广播,而是像从纸页深处渗出来的讲述,低沉、沙哑,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定感。

“……你道那妖怪为何三次变化?她不过是想活命罢了。人怕死,妖也怕死。可孙大圣眼里容不得假,一棒子下去,管你是人是鬼。”

老赵的声音缓缓流淌,仿佛坐在炉火前,对着一群孩子娓娓道来。

“可你说他狠心?也不尽然。你看他打死白骨精后,唐僧赶他走,他跪在地上磕头,眼泪都掉了下来。他说:‘师父,我若走了,谁护你西行?’这话听着平常,其实心里早碎了。”

馆内值班的管理员李婶猛地抬头,手里的抹布停在半空。她记得这本书??去年冬天有个穿蓝工装的男人来捐书,一共五本旧童话,这本排第一。那人说话慢,眼神总往门口瞟,像是怕被人认出来。临走前只留下一句话:“放孩子能看见的地方就行。”

她没在意,直到此刻。

整个图书馆只有两个小学生在角落翻连环画。他们听见声音后先是愣住,随后一个胆大的男孩凑近书架,伸手摸了摸那本书。“阿姨,这书……会说话?”

李婶走过去,手指轻触封面,一股微弱震动传来??书脊夹层里嵌着一枚极小的播放芯片,正随着湿度变化自动启动。这是“声音驿站”最新研发的“纸间回响”技术,专为偏远地区设计:无需电力,遇水激活,可持续播放三十小时。

她蹲下身,对孩子们说:“这不是书在说话,是一个爸爸,在给所有听不见的孩子讲故事。”

与此同时,喀什培训基地的教室里,“声音使者”们正围坐一圈,调试手中的设备。新型录音终端已升级为模块化设计:太阳能充电板、防尘麦克风、可替换存储卡,外加一段编织绳??象征连接。林浩然站在黑板前,写下三个词:**倾听、传递、回应**。

“你们要做的,不是拯救,也不是施舍。”他的声音不高,但每个字都清晰入耳,“而是让那些被忽略的声音,找到属于它们的容器。”

一名来自甘肃的女教师举手:“如果没人愿意开口呢?”

“那就先听。”林浩然答,“听风刮过屋顶,听锅里粥沸,听孩子梦话里的名字。声音不一定从嘴里出来,有时候,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语言。”

话音未落,窗外雨势渐歇。阳光刺破云层,照在训练场新立的灯柱上。其中一根顶端刻着一行小字:“曾照亮赵建国归途”。那是小艾力带着全班同学亲手焊的纪念灯,内部储存着他父亲当年录下的第一段语音??“儿孑,爸回来了”。

当天下午,首批使者分赴各地。有人去川西高原教牧童录制鸟鸣谱;有人前往东北林区收集伐木工人的号子;还有一位盲校老师,将带着特制触感录音仪,记录视障者如何用耳朵“看”世界。

而赵建国留在了喀什。

他在老院旁支起一个小摊,招牌写着:“修表匠老赵,修时间的人。”每天清晨六点准时开张,工具箱是他十年前在深圳用过的那只铁盒,漆皮剥落,边角生锈,里面整齐码放镊子、螺丝刀、放大镜。孩子们放学后常围着他转,看他把一块停摆的老怀表拆开,一边修一边讲:“你看这齿轮,少一齿都不行。人生也是,错过一秒,可能就差了一辈子。”

但他最忙的,其实是晚上。

每晚八点,他会打开一台老式录音机,接通投影仪,开始“夜读会”。内容仍是《西游记》,但不再是流水线上的即兴发挥,而是精心准备的版本??加入环境音效:火焰山的热浪声、流沙河的波涛、天宫铃铛的轻响。更特别的是,每讲完一回,他就留五分钟空白磁带,请听众说话。

起初没人敢开口。后来小艾力第一个站上去,结结巴巴背了半首古诗;接着是苏日娜,低声唱了一段蒙古长调;再后来,连一向沉默的巴特尔也录下一句:“我想爷爷了。”

这些录音自动上传至“回声剧场”,分类标记为【民间夜课?喀什站】。不到一周,点击量突破十万。评论区涌来无数留言:

>“我在深圳工地加班,听到这段,哭了。”

>“我爸也是修表的,去年走了。谢谢你替他说了我没听过的话。”

>“我们村小学申请加入‘夜读计划’,能不能寄一台录音机?”

林浩然看到数据时正在整理档案。他没有立即批复,而是翻出一份尘封已久的文件??《“声音驿站”二期规划草案》,其中一页赫然写着:“构建全国性非正式教育网络,以声音为媒介,重建边缘群体的文化主体性。”

他提笔在旁边批注:“启动‘百城夜读’项目,优先覆盖留守儿童集中区域。设备由公益基金支持,内容自主生成,严禁任何形式的内容审查。”

命令下达第三天,第一批三百台定制录音机发往各地。同时上线的还有配套APP功能:“共听模式”??允许远方亲人同步收听并留言,形成跨时空对话链。

就在这一晚,贵州山区的一间教室里,小云和同学们完成了最后一盏防水路灯的安装。这次,她们特意在灯杆底部加装了一个红色按钮,按下即可播放预存音频。测试时,一个一年级女孩怯生生地按下去,扬声器立刻传出熟悉的声音:

“丫头,你们写的书,爸一个字都没落下。”

全场寂静。那正是之前那位农民工父亲录制的音频,被系统随机推送至此。小女孩睁大眼睛:“这是……我爸爸?”

老师连忙查看后台,发现这并非巧合??该设备编号与女孩家中登记的信息匹配,属于“亲情绑定”功能试点。原来,平台通过父母曾上传的语音样本,实现了智能匹配。

消息传开后,家长纷纷登录账户补录语音。有人唱童谣,有人读信,有人只是轻轻说一句:“宝贝,晚安。”短短三天,数据库新增家庭语音档案一万两千余条。

而在内蒙古草原,巴特尔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公开演出。旗文化馆举办“草原之声节”,邀请各地民间记录官展示作品。他带着自己录制的《四季风声集》登台,开场便是一段长达两分钟的静默。

台下观众疑惑之际,耳机里渐渐响起细微声响:春雪融化滴落毡房檐角,夏夜狼嚎穿透沙丘,秋风吹过干草堆的摩擦,冬雷滚过冻土的震颤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