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燕小说

大燕小说>重生七零:开局打猎养家,我把妻女宠上天 > 731期望的蓝图(第2页)

731期望的蓝图(第2页)

他又点开一段视频:凌晨三点的冷链仓库,工人们正在分拣包装新鲜蔬菜,摄像头记录下每一筐产品溯源码生成过程。“我们不做暗账,也不靠救济。青山村的每一分钱,都是靠着品质和信用挣来的。”

主持会议的副县长当场表态:“赵振国同志的工作经得起检验。这种敢于创新、善于经营的基层带头人,正是我们需要推广的榜样。”

风波虽平,赵振国却意识到,仅靠个人威信难以持久。回村后,他立即推动成立“村民议事监督委员会”,由十六位无亲属关系的普通农户轮值担任,每月审查财务、评议项目、质询村干部。他还带头签署《廉洁自律承诺书》,并将自家承包地退出村干部优待名单。

“权力必须关进制度的笼子。”他在大会上说,“我不怕被人盯着,只怕辜负了大家的信任。”

年关将近,村里愈发忙碌。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青山年度答谢宴”在文化礼堂举行。受邀者不是领导贵宾,而是过去一年为村庄发展做出贡献的普通人:义务巡河的老兵张叔、连续三十天坚守检测岗的妇女队长刘婶、冒着风雪抢修电路的电工小吴……每人胸前挂着一朵红绸花,receive一份定制纪念册,内页印着他们的工作照片和村民留言。

王秀兰端着一碗热汤圆走到张叔面前:“老哥,去年冬天您巡河摔了一跤,腿疼到现在吧?这碗糖水,是我熬了两个钟头的,您趁热吃。”

老人颤巍巍接过,眼圈泛红:“值啊,清水河现在能看见鱼了,我孙子天天来捞蝌蚪。”

宴会高潮是“心愿墙”揭幕环节。一面贴满便签纸的展板呈现在众人面前,上面写满了村民的新年愿望:

>“希望明年考上县一中。”

>“想学直播卖货,帮爸妈多赚点钱。”

>“盼着儿子别再打工了,回家一起种有机草莓。”

>“愿赵书记和王大姐身体健健康康,咱村永远这么暖。”

赵振国站在墙前,久久未语。最后,他拿起笔,在空白处写下一行字:

>“愿此地山水常青,人心不冷。”

除夕夜,全村聚在广场放烟花。绚丽光影映照在每个人脸上,孩子们欢呼雀跃,老人含笑凝望。小丫搂着母亲肩膀,轻声问:“妈,您后悔嫁给爸吗?”

王秀兰摇摇头,目光落在远处正帮小孩点灯笼的赵振国身上:“他这辈子没给我戴过金项链,但给了我一座会发光的村子。你说,值不值?”

正月初五,大雪再降。一辆载着六名大学生的面包车驶入青山村,车身上贴着“青春归巢”四个大字。他们是首批响应“青年返乡创业扶持计划”的毕业生,涵盖农业物联网、电商运营、环境工程等专业。赵振国带着班子成员冒雪迎接,亲手为每人披上御寒围巾。

当晚,村部会议室灯火通明。年轻人拿出精心准备的《智慧农业三年行动方案》:利用无人机巡查农田病虫害,搭建AI气候预警模型,开发“云认养”小程序让消费者远程监控自家蔬菜生长全过程……

“技术不是用来炫的。”主讲人林薇,原是小丫大学师妹,语气坚定,“我们要做的,是让种地不再靠天吃饭,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。”

赵振国认真听完每一个细节,最后只问了一句:“需要村里支持什么?”

“一块试验田,十万元启动资金,还有……您的信任。”

他当即拍板:“试验田划出五十亩,资金从发展基金里拨付。但我有个条件??成果必须共享,不能搞独家垄断。”

年轻人齐声应诺。

元宵节当天,“青山眼”小程序迎来重大升级。新增“全民科普”模块,每日推送一条乡土知识短视频,内容由少年科学院学生与专家共同制作。第一条上线的是《蚯蚓为什么是土地医生》,播放量两小时突破十万,评论区刷满“原来我们脚下藏着这么大一个世界”。

与此同时,国家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复,“青山未来基金”模式将在全国五十个试点村复制推广。文件特别强调:“该机制实现了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,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乡村善治路径。”

春风渐暖时,南岭山坡上的野樱悄然绽放。赵振国独自登上后山?望台,手中握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??那是他前世离世前最后一张全家福,背景是破败的土屋和枯萎的菜地。如今,镜头里的景象早已天翻地覆:新居错落,绿野如毯,幼儿园操场上飘荡着童谣歌声。

手机响起,是女儿小丫的消息:

>“爸,省厅通知,‘青山味道’通过欧盟有机认证了。第一批出口订单下周发货,目的地荷兰。”

他笑了笑,回复:

>“告诉他们,包装盒里夹一张手绘地图,标明每粒米生长的经纬度。让外国人也知道,中国农村,也有自己的尊严。”

夕阳西下,归鸟掠过山脊。赵振国缓缓坐下,轻轻抚摸身旁一块石碑。那是村民们自发立的,上面刻着几个遒劲大字:

**“此地名为希望。”**

他知道,这条路还很长。会有新的风雨,也会有未知的挑战。但他不再焦虑,也不再孤单。

因为在这片重生的土地上,已有无数双手,与他一同托举着明天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