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目组转而自行创作类似剧情,播出后收视惨淡。网友吐槽:“假得像扶贫宣传片。”反倒是断章社原文被做成短视频,在抖音悄然走红。画面只有老杨扫街的背影,配上旁白:“他一生没做过惊天动地的事,但他让一条街,每天都干净得值得被记住。”
播放量破亿。
老周听说后,哼了一声:“这才对味儿。咱们不争流量,争的是??别让人忘了低头走路的人。”
春节前夕,民政局传来消息:当年三十一名工人家属中,最后一位失联亲属找到了。是个女儿,现居云南边境小镇,做小学教师。她从未见过父亲遗物,只知道他死于“事故”。
李野亲自致电,她听完沉默良久,最后说:“我能加入共笔组吗?我想写一篇《父亲的最后一封信》??虽然他从来没写过。”
她来了。带着父亲的工作照、一枚生锈的扳手、一本写满设备编号的笔记本。
她写父亲如何省下饭钱给她寄书包,如何在信里画简笔画教她认齿轮结构,如何在最后一通电话里说:“闺女,爸爸争取春节回去修咱家漏雨的屋顶。”
她不知道,那是他最后一次承诺。
文章发布那夜,东山后山的碑前再次亮起烛光。有人带来录音机,播放她朗读的全文。风吹过山谷,仿佛有无数回应。
李野在编辑后台看到一条新留言,ID叫“0号家属”:
>“我以为我只是在追更一个小说,后来才发现,我在找爸爸回家的路。
>现在我找到了。谢谢你们,没让他消失在档案里。”
他把这句话设为首页轮播图,配图是那枚锈迹斑斑的扳手,静静躺在雪地上,像一颗不肯熄灭的心。
冬天最冷的那天,老杨突发脑溢血倒在街头。送往医院途中,交警发现他怀里紧紧抱着那个文件袋??里面除了林秀兰的协议书,还有几十张别人丢弃的纸条:欠条、忏悔信、未寄出的情书……
抢救无效。
追悼会上,林秀兰和陈卫国一起来了。他们站在人群后排,没说话,只是把一块檀香薄荷味的香皂放在遗像前。
张小凡代表共笔组致悼词:
>“老杨一生清扫三千公里街道,弯腰超过百万次。
>他没读过大学,没登上过报纸头条,甚至没有一张正式合影。
>但他教会我们一件事:
>有些东西不该被扫走,比如尊严,比如希望,比如一张写满疲惫却仍想重来的离婚协议。
>他不是主角,却是我们所有人故事里的光。”
>
>“今天,我们不称他为清洁工,而称他为??守夜人。”
仪式结束后,李野提议将第十一章更名为《守夜人》。
投票通过。
当晚,系统自动开启纪念模式。所有正在阅读的用户页面缓缓浮现一行字:
**“本章献给所有在黑暗中仍坚持清扫的人。”**
钟声响起,持续七分钟,象征七十年代末至今的漫长守望。
老周坐在院中,听着远处传来的钟鸣,轻声说:“这书啊,早就不是谁写的了。”
李野问:“那是什么?”
“是魂。”老人望着星空,“一群不肯认命的人,凑出来的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