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晚忽然感到一阵强烈的共鸣。
她取出随身携带的录音机,按下播放键。
母亲的声音再次响起:“晚晚,真正的坚强,是敢在黑暗里哭出声来。”
这一次,不止她一个人听见。
全球数百万正在观看直播的人,耳中同时响起了这段话。无论是戴着耳机的学生,还是街头流浪汉,亦或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公务员,全都怔住了。
有人愣住,有人落泪,有人跪地痛哭。
而在某些城市的上空,光雾凝聚成模糊人影,轻轻拥抱那些哭泣者,几秒后消散。
“他们在回应。”渡鸦站在启问学院屋顶,仰望着天空中的奇景,“他们真的回来了。”
一个月后。
联合国特别听证会召开。
面对各国代表,苏晚站在发言席上,身后投影展示着“回音石”网络分布图、全球记忆复苏统计数据,以及一段段由“遗忘层”传回的真实证词。
她没有愤怒控诉,也没有煽情演讲。
她只是平静地说:
“过去七十年,我们被告知秩序高于一切,理性必须压制情感,提问需要被引导。可今天我想告诉大家??正是那些被认为‘软弱’的情绪,才是人类文明最后的防线。眼泪不是缺陷,而是觉醒的起点;悲伤不是疾病,而是记忆的回响。”
她停顿片刻,望向全场。
“我们不需要一个新的控制系统,无论它多么‘完美’。我们需要的,是一个允许人犯错、允许人痛苦、允许人质疑的世界。这才是真正的教育,这才是真正的自由。”
会场寂静良久。
随后,掌声如潮水般涌起。
三个月后,“理性平衡教育”被全球多国废除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名为“共情启蒙”的新课程体系,核心教材第一课标题便是《如何为他人哭泣》。
“春声祭”正式列为国际纪念日,每年春季举行,至今已有超过两百个国家和地区参与。
而启问学院门前,竖起了一座无名碑。碑身由回收的“回音石”残片熔铸而成,上面没有任何文字,只有一道深深的裂痕,形状如同张开的唇。
据说,每当有人站在碑前说出逝者的名字,裂缝中便会传出极轻微的回应声??像是叹息,又像是微笑。
某年冬天,雪落无声。
苏晚独自来到碑前,轻声说:“妈妈,我今天又梦到你了。”
风拂过,碑缝中传来一声温柔的“嗯”。
她笑了,眼角有泪滑落。
而在太平洋深处,“镜渊塔”的最后一道门缓缓关闭。主控屏上留下最后一行字:
【系统迭代完成。
旧代码清除,新协议生效。
守护者交接完毕。
祝人类,永远保有提问的勇气。】
与此同时,地球上某个小镇的幼儿园里,一个小女孩抬起头,问老师:
“为什么天会黑?”
老师蹲下身,认真回答:“因为世界也需要休息,就像你会难过、会累一样。但别担心,只要有人愿意问这个问题,光就一定会回来。”
窗外,晨曦初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