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燕小说

大燕小说>状元郎 > 第二百八十五章 分校奇景(第2页)

第二百八十五章 分校奇景(第2页)

他重重叩首,声音微颤:“臣……谢主隆恩!必当竭忠尽智,不负圣望!”

退殿之后,消息如风般传开。朝中震动,有人惊诧,有人嫉妒,更有几位御史私下咬牙:“区区一介新进书生,何德何能,竟得天子如此青睐?莫非背后另有靠山?”

然而无人敢公开非议。一则苏录清白自证之事已成佳话,舆论倒向于他;二则其对策内容已被誊抄流传,连几位老尚书阅后亦不得不承认:“此策若行,十年之内,边患可减半。”

数日后,苏录奉旨起草《屯田整饬章程》,并协同户部、兵部拟定《互市试行条例》。他日夜操劳,常至五鼓方眠,每每伏案昏睡片刻,醒来继续执笔。李砚舟送来汤药,劝他休养,他лишь一笑:“昔年母亲织布供我读书,一夜能织三匹,手指裂血不止。我今日所苦,不及她当年万一。”

一日傍晚,他在翰林院整理文书,忽闻外间喧哗。出门查看,见几名小吏正围住一位老仆模样的人推搡呵斥。

“滚出去!这里岂是你等贱役能进的地方?”

那老仆跪在地上,双手捧着一方旧布包,哽咽道:“小人……小人是松江来的,找苏大人,送点家乡土产……”

苏录急忙上前喝止:“住手!这是我家旧仆,有何冲撞?”

众人见是状元爷亲迎,顿时噤若寒蝉。苏录亲自扶起老人,接过布包,打开一看,竟是几块粗布包裹的腌菜、两瓶米酒,还有一双手工缝制的布鞋,针脚细密,显然是母亲亲手所做。

他眼眶骤热,强忍泪水,问那老仆:“我娘……可还好?”

“老太太身子还算硬朗,就是日夜念叨公子。她说您小时候最爱吃这口咸菜,怕您在京城里吃不惯饭菜……这鞋也是她熬夜做的,说春天湿冷,别冻着脚……”

苏录再也忍不住,背过身去,肩头微微颤抖。

当晚,他独坐灯下,拆开母亲附于鞋中的信笺,只见蝇头小楷写道:

>“吾儿录儿:

>汝父若在,见汝今日披红戴紫,游街受贺,必当含笑九泉。母虽目昏手拙,然心甚慰。惟愿汝居高位而不忘本,掌权柄而常怀仁。百姓不易,做官尤难。宁可直谏得罪,不可谄媚偷安。家中一切勿念,唯盼汝平安归省。”

泪滴落在纸上,晕开了墨迹。

他取出父亲留下的那方旧砚,洗净磨光,重新注水研墨,在日记册上写下:

“万历七年三月十五,晴。

今日面圣,蒙陛下亲授重任。然愈近庙堂,愈觉肩上担子沉重。母寄家书,语重心长,字字如针扎心。吾辈出身草莽,深知民间疾苦,若一日沦为尸位素餐之徒,则愧对父母养育,负尽十年寒窗。自此誓:不以权谋私,不以位傲人,不以名为遮羞布。苟利社稷,生死以之。”

春去夏来,苏录所拟《屯田章程》经三部会审通过,先行于宣府、大同两镇试点;《互市条例》亦获准在蓟州边关试行一年。朝廷派员监察,百姓初持观望,然不过三月,边境走私大减,马市兴旺,胡汉商旅往来不绝,竟有蒙古部落主动遣使请求增设榷场。

与此同时,苏录并未放松学问修养。每日清晨必诵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各一篇,午间批阅公文之余,仍坚持撰写《治平笔记》,记录施政心得与历史教训。他书房墙上挂一幅自书条幅:“**清慎勤三字,乃为官之本**。”

某日午后,王婉儿再度来访,带来一封其父遗书及一份卷宗副本??正是当年苏父冤案的原始案卷。她轻声道:“家父临终前说,有些正义,虽迟但到;有些人,值得用一生去偿还。”

苏录接过卷宗,指尖微颤。他终于知道,当年父亲因拒签一份虚报赋税的文书,遭上司构陷,贬官返乡,郁结成疾。而如今那份罪证确凿的供词仍在,牵涉之人虽已致仕,然尚有子弟在朝。

他闭目良久,终将卷宗锁入柜中,只道:“此事我已知晓。然清算过往,不如造福将来。我会推动‘考成法’修订,让地方官员不得擅自篡改税籍,从制度上杜绝此类冤案再生。”

王婉儿望着他,眼中泛起晶莹:“你变了,却又没变。”

“我只是学会了,”苏录微笑,“把愤怒变成力量。”

秋风吹起帘幕,远处钟鼓楼传来暮鼓声声。贡院依旧矗立,仿佛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梦与痛。

而此刻的苏录,已不再是那个蜷缩陋室、靠咸菜度日的穷书生。他是天子近臣,是一甲第一名,是无数士子仰望的标杆。

但他心中清楚:状元只是起点,治世才是归途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